沒有選擇是一種貧窮-科目三的校園流行

 我不太在意「科目三這首歌與舞」
我在意的是:它此刻正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許多人從政治面看這件事,
我反認為要從文化角度切入,會(比政治角度)清楚一些。

就像飲食中偶爾來些垃圾食物無妨;若太多垃圾飲食,對身體不好。

若將音樂比作精神食物,科目三是很差的食物,旋律庸俗、歌詞只有情懷,而且是「不知所云」的情懷,連意境都說不上。

我們社會卻將這音樂與文字,灌進孩子們的腦內成為深刻的聆聽體驗!

我對寧夏夜市活動要作什麼內容倒沒有意見,但學校的活動中由老師開始,讓科目三成為歌舞素材,這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不是一兩位老師,而是跨校園地成為短時間的流行現象。

問題不在於 這首歌 的品味多差,而在於: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選擇?」

「若有選擇,為何選擇是科目三?」

是否文化內涵虛弱與貧乏到一定程度,像是「只有垃圾食物可吃」似的 選擇科目三?

人們的品味一旦成形就很難勉強;學校老師們大量採用科目三作為活動的音樂、舞蹈素材,當然是問題!

教育者該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未來有責任。

文字工作者與意見領袖同樣該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言論 正施力將社會推往哪個方向。

人的內涵有先入為主的特性,讓孩子們的聆聽體驗中,塞入大量科目三與同質性俗爛之作,無異造成現在與未來的群眾聆聽品味持續墮落;與此音樂相關的視覺、影音作品也不難下嚥了。(政治角度應由此切入比較精確)

我們社會的文化內涵貧瘠,致使流行文化之中,一時沒有更好的選項。

這是精神的貧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