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車入手 Toyota Goa Corolla



身為開著豐田車的本田迷,常常覺得些微的尷尬,不過,自從K5脫手之後,在其他的Accord找不到相同的感覺,說自己是本田迷,也不過就是個懷舊(只懷念自己車子)的用車人罷了。

放手K5之後,有好幾年的時間我享受著不開車的便利與不便,為了移動的需求,兼顧經濟的考量,我入手了中古美規的Corolla,因為它耐用、平衡、經濟、最起碼的安全。

這輛車是97年尾生產Corolla,主要的生產年份是1997~2001,叫做Goa Corolla,
原本我屬意的是93~97的New Corolla,更少的電腦控制,更堅固耐用的引擎與變速系統,或是96~2001的Camry(Goa Camry)更大的馬力與更大的空間、更堅固的車體,但為了稅率與油耗的關係,加上當時找不到好的New Corolla,我選擇了排氣量1800c.c.的 Goa Corolla;

Goa Corolla進口到台灣的時候已經被代理商拿掉了定速,相較當時還算可以的配備是ABS、雙安全氣囊,但我喜歡他的主要重點還有底盤:四輪獨立的懸吊系統(麥花臣),這點是許多用車人不在乎的,但四輪獨立的懸吊在操控上就是好那麼一些,也安全一些,雖然比不上K5的前後雙A臂(更好的四輪獨立懸吊),再怎樣也比後來幾代的Corolla Altis好。

中古車入手之後需要整理(這是基本的認知),這輛車並沒有耗費我太多心力,除了換油、煞車皮等耗材之外,只換過風扇、調整舵輪,引擎、變速箱、空調等系統性問題從沒出過狀況,但是煞車偏軟,煞車距離有點長,這是我比較不滿意的,坊間雖有改裝套件,然而煞車的強化要連同相關部位一起進行,才能得到良好效果,相關的部位有:避震器、輪胎、輪圈、碟盤、卡鉗、煞車油管、ABS系統、煞車總邦...

這會是一趟五萬起跳的改裝小旅程,身為小資的台北市民,只好使用最基本的安全配備:專心開車並遵守交通規則,等待幫它的底盤升級那天。

整理過程

似乎買二手車非得吃點悶虧不可,一輛車的零件那麼多,能出的狀況也千奇百怪,在入手一段時間後,有些不正常的奇怪狀況才逐漸發現。

行李廂進水

由於打定主意以輕鬆的態度養車,這輛Corolla入手後都自己以清水大致洗乾淨就算了,完全不打算送美容,大約入手一兩週之後,發現後車廂(行李廂)的備胎處竟然淹水,沒掀開備胎蓋板還沒發現,而且淹得頗高、頗髒。

由於之前的雅歌有過車體鏽蝕進水的慘痛經驗,這次對後車廂備胎蓋下的進水相當在意,而且這水好髒、黑得像墨汁,上面還飄了很多雞毛...(超噁)。

處理的方式是徒手伸進髒水裡摸到放水的橡膠塞子,把水漏掉之後拿出備胎,好好地洗一頓,我猜是洗車的時候從某處滲水進來的,於是開始查漏。

一開始以為是行李箱的防水橡膠邊條,後來發現不是,問題出在車燈與車體之間該有的防水膠條「竟然沒有」,大雨或洗車時的水沖刷之下,水會沿著某個螺絲孔流進後車廂(氣炸);當時的我對拆車燈還沒什麼把握,只好拿紗窗的橡膠邊條來塞車燈的縫隙,想不到就這麼搞定,後行李箱從此不再進水,就這麼開了七年(到2021是7年)沒在這方面出過問題。

C柱水切

幾乎是車牽回來的第二天就發現的:駕駛座後方C柱的水切不是牢牢地固定在C柱上。
研究了一下,這水切是以塑膠扣按壓在C柱上的孔內做固定,但這塑膠扣有斷裂,所以水切就若即若離地晃在車體外;心想賣車的人也太厲害了。能把車況控制到牽車之後才讓問題浮現。

我在網路上查了Toyota的塑膠扣型號,買了幾個回來準備安裝,結果發現尺寸不合,光是塑膠扣就有很多形式。

我也試了幾種土炮的修改方式,例如雙面膠、泡棉膠,但都無法使水切服貼,最後我煩了,用少量、薄薄一層黃色強力膠讓水切可以伏貼車體,下次要把水切取下就應該是為了重新烤漆吧。

塑膠扣

說到塑膠扣,汽車的內裝有許多地方是用塑膠扣固定的,這輛車買來後,車後行李廂內襯有許多脫落,都是因為塑膠扣不足的關係,例如,本該用四顆塑膠扣固定的,上面只有兩顆,所以內裝很容易脫落。

這樣的事情雖然發生在後行李廂,不至於影響行車安全,但實在蠻惱人的,而且對於許多賣車的人來說,這都不算是問題;對買車的人來說,影響了用車品質就不算正常,畢竟買的是「舊」車,本該有的東西就該在車上才對。

輪胎

這篇文章的更新還真緩慢,已經該換輪胎了才要寫為這輛車第一次換胎的事。
剛牽二手車的時候,這輪胎的狀況讓我心驚肉跳,別以為賣家宣稱的「胎肉還有九成...」這樣的說法有多讓人放心,輪胎是有使用年限的,而這車牽來時,四輪胎中最年輕的已經出廠七年,最老的已經十年...再安全的車也挺不過會爆的輪胎,不換不行。

我選擇了在內湖文湖路的「馳加」更換輪胎,依照店家的建議換的是米其林Saver Plus,這也是我做功課所偏愛的款式:省油、耐磨、乾濕抓地力表現都還行。

換上新胎之後,高速公路油耗大約一公升16公里(驚),滑行距離明~顯地變長,對於懂得右腳收斂的駕駛人來說,是非常好用的輪胎;若要說缺點就是胎壁偏軟,與偏軟的原廠懸吊配起來有更軟的感覺,此外一切符合所需。

煞車

這輛車的剎車軟腳一直是車友們共同詬病之處,但它的剎車升級並不便宜,加大剎車總邦與相關改裝工程大約要兩萬多,改裝後碟也要一萬六,在里程數21萬公里時,將後輪的鼓煞改裝為碟煞。改裝後的感覺是「略」有提升而已,看來還得將總邦一併升級才行,對於一輛20幾年老車,要這麼一直改下去也得相當有愛才行,此時我就覺得茫然了,想換休旅車的念頭就開始跳出來煩。

煞車改裝後記:

在改裝了煞車後碟約四個多月、行駛四千公里之後驗車,竟然沒有驗過,腳踩的後煞車與手拉線後煞車都沒過,也就是比「沒有改裝之前的鼓式煞車」效率還差,看來提升的只有心靈層面的煞車效果。

煞車紅字的健檢報告

但問題總是要解決,聯絡了幫我改裝的人,回覆中讓我傻眼的部分就不提了(無濟於事),寫下是為了讓擁有同樣老車的車友做參考,後續處理如下:
移動到位於汐止區的協力車廠進行調整,當初煞車改裝也是在這裡;根據車廠技師的說明,改裝後煞車力度降低反不如原廠的原因:

一、因為改了後碟之後,採用的套件是外碟內鼓,也就是裡面還有鼓式煞車,但是鼓煞的「鼓」體積較小,因此煞車力道降低,不如原廠的鼓煞。

二、改裝後的來令片尚未磨合,所以煞車的表現並不是最佳狀況,建議我兇狠地、頻繁地使用煞車,以加速磨合。

經過調整以後再次驗車,手煞車已提升到良好的狀態,但腳踩的後煞車沒有顯著提升,只能繼續磨合一段時間,看是否有變化。


剎車調整中

煞車檢驗中

內門把

這輛車的內門把是出名的脆弱,入手至今已經換過每個們的內門把,不是裂就是斷,在這裡附上簡單更換紀錄:

這是準備要更換的副駕駛座內門把

先將舊門把取下,只有一個十字螺絲要開

向畫面左邊的方向推,就可以把卡榫推出卡孔

將內門把拉開


主要連接六角所的地方,就是這個白色的小塑膠卡榫,
以及相連的一個孔,用來固定連動的鐵絲


車門內的防水膜,以及內門把的卡榫、卡孔



這個白色塑膠小卡榫是可以撥開的,先撥開它才能更換


左邊是新的內門把,塑膠小卡榫的方向好像不一樣,結果是可以用的

將六角鎖的那根鐵絲溝入新門把內的固定孔


再將塑膠小卡榫扣上 

最後依照拆下的順序安裝回去即可,但要注意車門內的防水布蠻礙事的,加上卡孔的位置不一定對得準,容錯的空間也蠻小,所以安裝回去比拆下來困難得多,但有愈來愈上手的趨勢...希望不要常壞。

 


避震器

因為載了幾個朋友才發現後輪磨到輪拱,之後又硬撐了很久,反正後座很少載人,直到再也撐不下,過個坑洞就能聽到胎摩輪拱的聲音,只好花錢;去土城慶聖換的避震器,老闆態度超好,就是做餐飲業會被一顆星負評到爆炸的那種,不苟言笑、不多話,是很多人眼中的態度差,但速度快又確實,收費便宜,動完會主動告知我車子哪裡有問題,是只講重點不廢話的好人;換上KYB台製黑桶總成四支一萬元有找,然後帶著感動的淚開車離開。


角燈

車子剛入手沒多久就有許多地方跑出毛病,其一是駕駛座方向的前角燈,在高速公路行駛中明顯出現異音,心裡覺得很毛,停下檢查才發現是角燈整個脫落,只剩下電線還牽著燈座,一路以一百公里的時速在高速公路上甩晃...為了安全,只好用膠帶暫時固定繼續上路,到目的地之後,在地的汽車配修店檢查出角燈的卡榫、固定座斷裂,這種塑膠材質久了難免脆化,修車的老師傅用烙鐵在斷裂的塑膠燒出一個洞,再用體絲穿過固定、鎖在原螺絲孔上...就這麼硬不收錢地 暫時解決了問題;想不到這一暫時就拖過了七年。

七年中角燈又脫落過2次,都是在路上,感覺像掉出一隻眼睛,每次都用封箱膠帶解決,一撐又是兩年,這回總算動手解決;網路上買來台製的角燈座自行更換。

原本斷裂 用鐵絲與膠帶固定的角燈座


這就是它在高速公路上甩晃的樣子
主要有2支卡榫與一個鎖螺絲孔的支架
斷到只剩一隻卡榫


拔下配線之後的樣子
燈座上竟然還有烤漆


左邊是新的角燈 些微的構造不同

新角燈的卡榫之一 將斜嵌入車體的洞裡

另一隻卡榫 與車體的嵌合處


舊角燈上堪用的方向燈泡 取下作為備品

新角燈接上配線


新角燈安裝完成,安裝時覺得蠻緊的,得稍微使勁推才能上螺絲就定位
殘留的膠帶痕跡先用去漬油做初步清除


第三煞車燈

驗車的時候發現第三煞車燈壞了,換過燈泡驗車後,沒多久又壞了,研判是燈座也不堪使用,所以上網買來零件自己更換。
更換程序很簡單,基本程序如下:
  1. 打開行李箱,鬆開第三煞車燈的固定卡榫
  2. 回到車內取下燈殼內的燈泡座與燈泡
  3. 鬆開排線(配線)
  4. 換上新的燈泡與燈座,接回排線
  5. 將新燈座與燈泡裝回第三煞車燈殼內
  6. 在車內將第三煞車燈按回,使卡榫復位
  7. 回到行李箱檢查無誤 測試踩煞車時會亮 完工

第一步先打開行李箱 在車廂上緣可以看見燈座 配線與卡榫
 


將卡榫鬆開 車廂內的第三煞車燈就解除固定了

回到車內 鬆開的第三煞車燈

第三煞車燈殼下的燈座卡榫 做得很粗糙
加上歲月痕跡 很容易脆化崩裂 拆的時候要小心使力

取下燈座後的排線

取下的舊燈座 因為傳導不良 都燒焦了

示意圖 忘記拍舊燈泡與舊燈座的照片了
用更換後的新品示意

原廠的燈座 電系的東西還是用原廠零件的好

新燈泡裝在新燈座上的樣子

接回配線
再依照原程序復原裝回即可


保養


這輛車是目的為了代步,但保養方面就比較麻煩,既要小資養車,又不想要太隨便,所以有點困難,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便宜功力強但有疑慮的保養廠

一開始我的保養地點是以前熟悉的保養廠,很多運匠是那邊常客,人多車也多,非常忙碌,老闆與師傅們處理問題的功力強,價格也便宜,但我這輛車在那邊就像是等死的老車,老闆不太願意做比較麻煩的保養程序,例如更換水箱精,他的建議是不要換,等到水箱掛掉換便宜水箱就好;而煞車油,老闆的建議是不要換,因為這麼老的車可能管路內的橡膠組件已經退化得差不多,更換煞車油的過程反而可能讓煞車失靈...雖能理解這樣的推論的真實性,但永遠不換煞車油不對勁吧,加上這間保養廠不給自備機油,而他們家的機油說實在的劣化也快,新油時的狀況也不太順,決定換保養廠。

換輪胎的連鎖店

某次調胎的時候順便請他們做保養,試試看狀況如何,結果換了TOTAL(達道爾)的全合成SN 5W/40,非常順,非常省油有力,但換油的價錢大約2000出頭,比起之前的平價保養廠一千一百多的費用高了一倍,換了幾次之後,尋求更理想的保養廠。

汽車百貨連鎖店

去所在地附近的汽車百貨連鎖店保養,經驗實在不怎麼好,因為店員未告知,排隊等候的時間很長,苦等了兩個多小時,而店員推銷的機油遠不如所說的好,雖然是酯類機油,但是半合成,酯類成分也許只有一滴吧,礦物油成分也許很高吧,雖然面對我的質疑,但店員仍堅持酯類添加有如神藥.....一直「假設消費者的資訊水平低於銷售人員」是有問題的。

這油叫做賓德(Pennate SN 10W/40)在我這種溫良恭儉讓的開車習慣下,幾乎80%高速公路的狀況下竟然2000多公里就開始劣化,冷車時間長、引擎聲音大,超級沒力,每公升油耗從原本的12~16公里,降為9~14公里。

自備機油

後來決定自備機油了,網路的機油通路不少,也能看到這幾十年來熟悉的品牌,使用的感覺很好,但是換油的過程比較辛苦,得要買油、找願意更換的店家做服務,雖然店家收500元工資,仍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中油直營店

是我最後落腳的地方,從年輕時開車、騎車,我就對中油的油品蠻有信心,雖然不是最便宜,也許不是最優良,但是很穩定。
直營店的店員很自然,沒有銷售的壓力,沒有話術,就像走進鄰居開的麵店吃完付錢就可以走,完全沒把我的老車當成異類。
價位與品質是可以接受的範圍,4瓶機油與油芯含工資約一千六,沒有一堆車在場等候,非常輕鬆愉快。

電瓶

這是某一次換電瓶的紀錄:截至換電池那天(2022/09/02),電池大概用了三年六個月(2019/03/13)可從照片看到換下的舊電瓶,比我想像的還耐用,這個就電瓶是在內湖文湖路上的馳加換的,價錢不貴(只比湯淺高一點點)。

換新的電瓶是湯淺(住家附近更換),一樣用75D的規格,價格是2300,才知道進口車用的電瓶比較貴,國產Corolla只要1600。

卸下舊電瓶

舊電瓶的品牌Delkor



(待寫)其他的怪異、有趣或惱人的地方有:
中控鎖、遙控、六角鎖
車體下的備份鑰匙
進氣口缺件
牌照燈少一顆
烤漆起泡
舊得不可思議的方向盤
不明確的排檔座
消失的後座安全帶

留言